拉條子
拉條子就是新疆拌面的俗稱,該菜品制作時不用搟、壓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加入了各種蔬菜和牛羊肉,是包括新疆以及西北各省各族群眾都喜歡的一種大眾面食,馳名中外,深受各國人民喜愛。
拉條子,又叫新疆拌面。起源于甘肅河西走廊移民。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居民世世代代食用拉面,做工精細,后來隨著河西走廊居民逐漸向北疆移民,在新疆逐漸將這種面食傳播開來,甘肅拉條子的做法還有很多種,比新疆流行的“菜蓋面”品種更加多樣。因其制作的時候以菜拌面而得名成“新疆拌面”。
拉條子就是新疆拌面的俗稱。制作時不用搟、壓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加入了各種蔬菜和牛羊肉,是新疆各族群眾都喜歡的一種大眾面食。
新疆拉條子,實質是陜甘寧地區的拉面技術和新疆肉食習慣相融合的一個美食用方法。一盤拉條子,菜和面都有了,常吃不膩,經久不餓。吃完干活也攢勁。
拉條子其配菜幾乎涵蓋了所有市場能見到的蔬菜:白菜、韭菜、辣椒、茄子、豆角、蘑菇、芹菜、蒜苔……并佐以牛、羊肉配炒。更有廚師推陳出新,又推出了阿魏菇、恰馬菇、大盤雞、豆腐等拌面系列……拌面看著簡單好做,但要真正制作出一盤讓人口齒生香的拌面,其工藝并不比制作一道上等菜品差到哪去,從選面、和面、醒面、揉面、拉面、下面,到選肉、選菜、切肉切菜、拌肉腌肉、配菜配料都有一套嚴格的工序,面下出來要精細均勻、圓潤滑爽,菜炒出要色香味俱佳,誘人食欲。特別是每個拌面館必有的招牌菜——過油肉拌面, 則更需要廚師具有高超的功夫,炒出的過油肉應是肉片
色澤金紅鮮亮、濃汁透明、不走油、不散湯、入口嫩滑、香味濃郁。
外地游客或者女同胞們,不知是顧及形象還是什么,多是將配菜倒入面盤內一角,小范圍的邊拌邊吃;或者不把配菜倒在面里,就是那么夾一口菜吃一口面,這就不是真正意義的吃拌面,而是米飯菜的吃法了。以前,在館子吃拌面面不夠了可以免費加白皮面,由于隨著物價的上漲,許多拌面館也改了規矩,對貴些的拌面加面時不加錢,對點其它便宜種類拌面或兩個人吃一份的要加收面錢了。從科學道理來看,拌面屬菜面合一性食品,以面為主、以菜為輔、且菜可葷可素,口味也可隨顧客口味而定,但每道菜品中永遠少不了的是紅辣子、青辣子、西紅柿、皮牙子(洋蔥),可能這是因為除了它們本身具備的營養成分外,主要在功能是調色、調味。所以說來拌面感覺還是較適合北方、特別是西北人民的飲食習慣。在新疆,拌面是各族人民非常喜愛的日常吃食,無論是自己家中做飯、街上就餐乃至設宴招待疆外來賓,都能見到拌面的身影。怪不得有笑話說,咱們新疆人出差回疆下飛機、火車,要緊的第一件事兒不是先回家,而是先找個正宗的拌面館美美的吃頓拌面!
點拌面時,根據個人喜好,點完配菜后,還要向店家專門交待是要冷水“激”過的過水面,還是要直接裝盤的“然窩子”。拌面做好后,一般是炒菜和面分別裝在盤或碗內上桌,而新疆的爺們一般喜歡將炒菜直接扣在面上,用筷子把面與菜攪拌均勻(知道為什么叫“拌”面了吧),謂之菜面合一;有的還要滴上少許醋、剝上幾瓣生大蒜配著吃,謂之消毒殺菌;有的不喝館子里的免費茶,而喜歡要一碗煮面的面湯,謂之原湯化原食。
相關閱讀
-
新疆馕
馕,外皮為金黃色,以面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堿而放少許鹽。馕大都呈圓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厘米。這種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稱
-
烤包子
烤包子(維語叫“薩木薩”)和薄皮包子(維語叫“Goxgarda”)是新疆各民族喜愛的食品之一。做烤包子得用新鮮羊肉,最好選擇肥瘦均勻的羊腿肉,太瘦的肉不太適宜做餡,口感太柴,一般得肥瘦各一半。城鄉巴扎
-
手抓肉
手抓羊肉是以羊腰窩肉,香菜主料制作的藥膳。手抓羊肉是中國西北蒙古、藏、回、哈薩克、維吾爾等民族喜愛的傳統食物,手抓羊肉,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寧夏十
-
烤羊肉串
烤羊肉串,在新疆是最有名的民族風味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有羊肉、洋蔥、鹽等。把羊肉與洋蔥拌勻腌漬一段時間可減少膻味。歷史起源從考古資料看,早在1800年前,中國內地就已有了烤羊肉串?!稘h代畫像》全集中就有
-
手抓飯
手抓飯是中亞、西亞地區的菜品,維吾爾語稱坡羅(polo)波斯語稱帕勞(palaw),土耳其語稱皮拉烏(pilav),在我國新疆主要流傳于維吾爾、哈薩克、土克曼、烏茲別克等民族中。主要的原料是新鮮羊肉,
-
新疆大盤雞
新疆大盤雞,又名沙灣大盤雞、辣子炒雞,是20世紀80年代起源于新疆公路邊飯館的江湖菜,主要用雞塊和土豆塊炒燉而成,還同新疆皮帶面搭配食用。色彩鮮艷、爽滑麻辣的雞肉和軟糯甜潤的土豆,辣中有香、粗中帶細,